close

DSC02485  

樂老大:這本書真的超讚!媽咪說,
看完兩次 讓她更了解我 我們的感情也更甜蜜蜜喔!
快去借&買(很值得收藏)來看吧!

坊間有琳琅滿目 眼花撩亂的教養書,
有空自己一定會很努力的拜讀,
唯獨這一本 真的要拍胸脯掛保證大力按讚阿!
不流於很官方制式 太理想或太白話流水帳的教養分享模式
很喜歡用實例和對比的方式列舉和孩子相處的模式
清楚列點列舉出重要幾大原則
雖然這世界上絕對不會有最完美理想的教養公式,
有101種老大,就會有101種教養方式阿!
這是我第二次再拜讀這本書

1020907-4  

(第一次看的時機,樂老大還「躺」著看世界,
2年多後,這位3歲多的老大,每天蹦蹦跳跳
「帥哥」和「揮哥」天天超忙碌的轉換
想起了這本書 趕緊再細讀一次 給自己醍醐灌頂一下...

終於也把整本近350頁內很精采的內容
花了好幾晚 做完最重要一定要印出隨身攜帶筆記
(尤其更要送給家裡的「某人」阿~絕對非常需要阿~)
哈!這算是樂老大的「免死金牌」嗎?
(好像也是大人的「緊急消火器」阿~阿彌陀佛~哈哈!)

1020907-3  

但真的要說 男生和女生真的是大.............不同阿~
這位雲曉大師出了這兩本「教出好兒子(女兒)」書

B000158025-B  
一定要看喔!

最近台灣的教養作家彭菊仙緊接著出了最新的「教出好兒子」

kk0350595  
高雄市圖已經上架 也已經通閱嚕!就等這週末再來拜讀嚕!

最後就跟大家分享..書中我覺得超棒!
值得一讀再讀(尤其是快火山爆發前更是需要阿~)的超精采內容喔!
===============================

(P.26)為什麼男孩、女孩同樣是小孩子,男孩卻如此難以管教呢?
主要原因在於男孩體內的荷爾蒙「睪固酮」,它是雄性特徵的體現。從他們還是小嬰兒開始,體內分泌的激素就遠遠多於女孩,需要一些冒險行為釋放自己的能量。
男孩愛冒風險、專斷自負、鬥毆競爭、爭吵、自大、喜歡出鋒頭的傾向與睪固酮的分泌直接相關。這正是男孩比女孩更不好教育的原因。

(P.29)從嬰兒期開始,男孩就比較難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幫助,這是因為男孩的情緒處理比女孩緩慢。

(P.42)如果男孩傾訴的內容比較偏激,切記不要當場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會讓他們感到更加無助,或是加重他的反叛心理。不妨等孩子平靜下來後,再幫孩子分析他的錯誤觀點,並提出改正的建議。

(P.43)僅僅讓孩子發洩情緒並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後,家長應該告訴他,怎樣表達會更好,並提醒: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調整自己的情緒。

(P.43)與女孩相比,男孩的行為目的性很強。他向家長哭訴,並不像女孩一樣只是想獲得安慰,而是更傾向於尋找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因此,當你的小男子漢哭泣的時候,正是他最需要你說明與協助的時候。

(P.45)家庭和學校教育都存在一個問題,給男孩、女孩穿一樣的鞋,卻期望他們走出不同的路,這是完全不符合現實的。

(P.45)如果你的兒子是老師口中的「問題男孩」,千萬別對孩子發怒,更不能拳腳相向,這樣只會使他的問題越來越多,其實,只要引導有方,「問題男孩」也會成為讓大家欣賞的男子漢。

(P.46)男孩淘氣行為往往是好奇心的表現,一旦好奇心得到滿足,它就會對這種行為失去興趣。如果父母嚴加管束,他的好奇心不僅不會消失,還會越來越強烈,導致行為變本加厲

(P.48)男孩認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即使有時在家長的威脅下沒有做,但仍會趁著家長不注意時偷偷進行。所以,確保男孩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你的控制範圍內,讓男孩大膽嘗試。

(P.79)如果母親表現得柔弱一些,會讓男孩堅強起來,意識到自己有保護弱者的責任。

讚!(P.86)溝通的藝術在於父母既要「童心未泯」,又要「老謀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對家長敬而遠之,沒有共同語言;沒有「老謀深算」,則無法引導孩子。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常常失敗的原因,在於「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父母與孩子交朋友的藝術是「哪壺先開提哪壺。」

(P.89)當你尊重孩子時,孩子也同樣會尊重你,從而把你當成好朋友,遇到什麼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時候,才有可能主動向你提起。你越尊重孩子的隱私,與孩子的距離就越近。唯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係,男孩身上的巨大能量才能被激發出來。

讚!挺自豪俺有很努力做到喔!^^(P.91)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沒有尊重,就談不上教育。

(P.99)男孩往往「吃軟不吃硬」,對他施加武力,也許他會害怕,卻無法讓他心服;如果向他「示弱」,他反而會真心實意地聽話。,而是希望有人聆聽,對他們的情緒表示認同。

男孩通常對暗示沒有反應。想把兒子培養成男子漢,你最好具體地告訴他們應該做些什麼。

(P.109)很多時候,男孩生氣、憤怒時向父母傾訴,並不是想要父母幫忙解決問題,而是希望有人聆聽,對他們的情緒表示認同。
男孩在學校最重要的事不是讀書,而是快樂。快樂不僅反映他的情緒變化,也間接反映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係。

(P.110)「傾聽」的目的不是要讓男孩分辨是非對錯,而是父母透過「傾聽」這個動作表達對男孩的支持、理解和愛,讓他知道父母永遠是他心靈的歸宿。

(P.110)認真傾聽孩子投訴是一種藝術,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尊重。把他當成「大人」看待,因而願意把自己的心聲告訴父母。所以,聰明的家長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教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傾聽者」。

(P.111)傾聽的姿態一定要正確:
1,停:是指動作和心理上的「停」,要暫時放下正在做和正在想的事情,注視對方,給孩子表達的時間和空間。
2.看: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表情、說話的聲調和語氣、手勢以及其他肢體動作。
3.聽:專心傾聽孩子在說些什麼,同時以簡短的語句,例如「你覺得老師不公平嗎?」、「你很生氣自己被冤枉嗎」等,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出來。
除了姿態要正確外,還要表現出聆聽的興趣。
應該如何表現出聆聽的興趣呢?
1.運用表情變化:例如保持微笑,並且常常表現出吃驚的樣子。男孩喜歡看到大人對自己所說的事情感到吃驚--能把大人嚇住,代表自己很有本事。
2.利用語言表達:在傾聽的過程中,以「太好了」「真的嗎」「我跟你想的一樣」「我簡直不趕相信」等簡單句子來表示你的興趣。

(p.112)孩子非常渴望與父母溝通,有高興的事,會想要與父母分享;有煩惱的事,會想得到父母的開導和幫助。但是,大多數家長都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總覺得自己「這麼忙還不是為了孩子,哪有時間聽孩子說個沒完」,導致親子間的代溝隨著時間而越來越深。

(p.115)也許在家長的眼中,孩子無論年紀多大,永遠都是小孩子。但很多男孩在十五歲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希望父母把他當作大人看待,用成人的談話方式與他們討論問題。
想要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與男孩輕鬆愉快地談心,父母必須先調整自己的姿態。

(p.115)許多男孩愛說大話,是探索志向的表現。但唯有父母給與認同和鼓勵,才能讓他朝向更為現實的目標靠近。

(p.116)談心不同於聊天,它往往需要讓孩子認真傾聽,並仔細理解父母的話,努力做到父母的要求及希望的結果。因此,當男孩正專注地做作業或玩遊戲時,不要試著和他談心,否則會使男孩產生不耐煩的心理。
父母與男孩聊天時,男孩常常會有很強的防禦心態。如果父母用「我們來談談吧」作為開端,會使男孩想:「又要訓話了。」因此,當男孩與父母的對立情緒較大時,父母可採取「冷處理」的方法,暫時延緩談話,或著採取「曲線交談」的方法,從其他事入手,才能使男孩放下戒備說出心裡話。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所謂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反而會使男孩感覺父母想控制他,因而對父母敬而遠之,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p.119)與男孩談心時,別說大道理,而是讓兒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巧妙地告訴他下次該怎麼辦。

(p.120)只要教育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會成為天才。兒童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重點在於「肯定的態度」。尤其是對表現欲、成就欲都很強烈的男孩來說,肯定能使他們更有自信,從而發揮最大的潛能。

(超讚!)(p.121)每個人都渴求讚賞,在得到讚賞時,會樂意做更多事;別人稱讚我們做得好,我們就會想要做得更好。對男孩來說,更是如此。
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要用四句積極的話,才能彌補一句消極的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因此,讚賞是最省力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只要家長願意尋找,就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值得讚賞的地方。

(p.126)讚美孩子是有訣竅的,批評孩子同樣有技巧可言。
首先要特別注意「時機」,遇到以下五種情況時,絕對不可以批評孩子:
1.孩子和你討論個人問題時;
2.孩子看起來非常激動而又沒有說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時,
3.孩子為某件事而興高采烈時,
4.孩子需要別人說明以做出決定時,
5.父母想讓孩子解釋或討論某件事情時。

(p.127)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家長應該學會「建議性的批評」

(p.127)教育男孩時一定要賞罰分明,不要出爾反爾,否則男孩會不明白你的意思,無法達到教育效果。

(p.130)世上並沒有真正不聽話的男孩,只有沒有巧妙掌握溝通技巧的家長。其實,親子關係是否融洽,絕大部分取決於家長的溝通方式。

(p.131)用主動積極句型改變兒子:
1.將「但是」換成「如果..會更好」:在心理學上,有個避免親子衝突的重要原則就是「不說但是」。
例如:「想要和同學一起玩是好事,但是現在應該以學習為重。」(不宜)
改成「想和同學們一起玩是好事,如果你能先把作業做完,那就更好了。」

2.「你來想想...」讓男孩自己回答問題,再用他的語言回應:
耐心回答男孩問題,是親子溝通的一個方式;進一步用男孩樂意接受的語言回答他們的問題,更是親子快樂溝通的最佳方式。

(p.133)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對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是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不會因為去壓迫人而高興,是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

(p.134)協商並不是遷就,而是對話、溝通、相互了解,形成雙方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協商並不是由父母發號施令,而是真正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來對待。
商量的語氣對男孩來說非常重要,它會認為自己受到尊重,而信任你,促進親子溝通。
例如:趕快去做作業!(不宜)
「你現在是不是該做作業了,做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了。」

(p.136)每個男孩都會向父母提出許多要求,即使再怎麼不合理,父母也先別一口否決,因為男孩在接受他不想接受的那種事實時,需要時間。

(p.137)出現與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時,每個男孩都希望父母能夠尊重他的意見,畢竟許多事情都需要他們付出努力後才能實現。如果父母忽視男孩的自我動機,一味地壓制,他們即使表面同意了,內心也無法產生努力的動力。因此,男孩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讓他自己做決定,父母只需要把自己的建議或意見透過協商的方法傳達給男孩即可。

(p.138)沒有不聽話的男孩,只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p.141)男孩比較不善言辭,對語言的敏感度也沒有女孩高,因此父母在與男孩溝通時,非語言往往更能打動男孩。
語言學家亞伯特 梅瑞賓提出了一個著名溝通公式:「溝通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

(p.143)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皮膚飢餓感」,在眾多親子的接觸中,以抱著孩子和摟著孩子的肩膀最能使孩子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每天給孩子三次擁抱,會促使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同時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p.144)教育的最佳效果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懂得如何避免錯誤,而不僅僅是批評孩子,讓孩子心理難過。

(p.147)在肯定男孩的同時,還要允許他犯錯。事實上,孩子難免犯錯,此時家長應該讚美男孩勇於嘗試,而不是盯著他的過失不放。

(p.149)樂觀的男孩即使遭遇挫折,還是堅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他們會以最好的狀態與挫折對抗,直到把挫折打敗。因此,讓兒子擁有樂觀的性格,等於給了他面對悲傷、不幸、失敗、痛苦的有力武器。

(p.152)家長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其他小朋友的缺點,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其他小朋友過於挑剔。反之,要盡可能在男孩面前稱讚其他小朋友的優點,讓他明白每個人都有長處。

(p.158)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如果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愛,男孩會比女孩更早獨立。

(p.162)當男孩得知父母不信任自己,往往會產生叛逆心理,進而以撒謊等行為對抗父母。也就是說,雙向的不尊重、不信任,往往會滋生出雙向的欺騙。其實,對於特別渴望理解的男孩來說,家長的信任會讓他們很開心,心甘情願去做一切正確的事情。

(p.177)不分男孩、女孩,要培養孩子的善良個性,必須讓他們從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開始。

(p.179)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還有一個叫做「3C」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們度過困境:
1.調整(Control):指的是一種心理上、情緒上的調整,讓孩子認識到「困境並不等於絕境」。例如,男孩在數學競賽中輸了,父母可以這樣調整孩子的心態:「我知道你心裡很難受,但你的其他比賽成績非常好呀。」
2.挑戰(Challenge):指的是給予孩子一種心理挑戰,讓他學會在不高興的事情中看到快樂的一面。例如,家長可以繼續這樣安慰傷心的男孩:「一次比賽失利,心裡確實不好受,但媽媽知道你是一個上進的人,不管參加什麼比賽都很努力,相信你下次比賽一定會有好成績。」
3.承諾(Commiitment):指的是用承諾的方式讓孩子看到生活中更遠大的目的和意義。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你覺得成績不好讓媽媽很失望,但其實媽媽一直以你為榮。不管你考得如何,只要你認真準備了,媽媽都為你感到驕傲。」

(p.180)對於孩子來說,沒有真正的「失敗」。但是,家長對待男孩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他未來面對失敗的態度。
偶爾的「失敗」不是一件壞事,只有在失敗後再站起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因此,父母想要真正地幫孩子,不妨「袖手旁觀」,讓他在失敗中學習如何成功。

(p.183)孩子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怯弱和脆弱。在他遭遇小小的痛苦時,請離開他,讓他獨自面對困難和痛苦,接受鍛鍊和考驗。只有這樣,他才能勇敢、堅強地面對人生中的任何困難。
家長不要因為他是男孩子,就剝奪了他膽怯的權利。


(p.199)告訴兒子:不管要寫的作業,要辦的事情有多少,想要達到最好的成果就必須「每次只想、只做一件事。」

(p.200)父母不妨嘗試「延遲評價」的教育方法,即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或說出一個想法之後,不要急於對孩子進行評價,做出結論,而是讓孩子處於一種自然發展的狀態。

(p.201)多對孩子說「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往往會比一味地表揚更能激發他的創造力。

(p.208)台灣學者陳龍安總結了發問的「十字訣」,對家長們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啟發: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1.「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
2.「例」:多舉例。
3.「比」:比較東西與東西間的異同。
4.「替」: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5.「除」:用「除了...還有」這樣的公式啟發。
6.「可」:可能會怎麼樣。
7.「想」:想像各種情況。
8.「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9.「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裡去?帶什麼去?問題越多元,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
10.「類」:類推各種可能。

(p.219)男孩接受自己犯錯需要時間,只有完全接受事實後,才會主動承認錯誤。

(讚!)(p.219)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批評孩子有幾個重點:
1.千萬不要損他的自尊心:因為孩子做錯事之後往往會處於悔恨的情緒中,不知所措,此時應先對孩子做得好的部份給予肯定,再指出做得不對的地方,讓孩子知道家長只盯著他的錯處。
2.只談眼前發生的錯誤,不翻舊帳:批評男孩時,父母不能老是記著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讓孩子覺得永遠無法在父母前翻身。
3.要允許孩子提出解釋:如果只是強硬地要求孩子改正錯誤,但孩子心裡有很大的委屈,就會表面上假裝認錯,但實際上並不服氣。
4.盡可能增加與孩子的身體接觸:例如可以摟著他的肩膀說話,或是拉著他的手講到裡,這樣更容易讓他們接受。

(p.225)卡內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專業知識占了15%,人際相處能力則占了85%(哈!和半澤老爸說的話如出一轍阿!)

(p.252)若遇到孩子因想買東西而哭鬧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需要的東西,我們一定為你準備;你想要的東西,我們會斟酌情況,再決定要不要買;但如果你用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來爭取,我們一定不會買。」

(p.258)關於孩子的零用錢,父母必須遵守兩個原則:
1.零用錢是孩子的,即使他想用來買一件你覺得很醜的襯衫,你也要同意。
2.不要把固定給孩子的零用錢與他該做的一些勞動綁在一起。

(p.301)國外行為學專家研究發現:男孩一犯錯,就大聲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就會對訓斥越來越無所謂。

(說得太好啦!)(p.301)喜歡打罵孩子的父母,常常把原因推到孩子身上,但其實是因為家長「懶惰」,不願意花心思尋找其他教育方法,才會有打罵孩子的草率表現。

(p.304)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千萬種,打罵孩子是其中最壞的一種;為人父母者,要引導孩子,而非控制孩子!

(p.304)從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來說,一般會經歷兩個反抗期:
1.第一反抗期:3-4歲:
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於軟弱和寡斷。面對孩子的第一反抗期,父母只要做到因勢利導,給男孩更多選擇、制定規則,就可有效避免孩子因固執走向極端。
2.第二反抗期:12-15歲:
當孩子十幾歲時,認知能力和世界觀初步形成,開始進入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的「第二反抗期」,因而會有一種「我已經長大了」的感覺,時時都要表現獨立自主的個性。

(男孩v.s女孩大不同)一個小男孩與一個小女孩犯了同樣的錯誤,在家長的引導下,女孩會很快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小男孩則不同,他們接受自己犯錯的這個事實需要時間,只有他們完全接受做錯事這個事實後,才會主動承認錯誤。

 1001113 100111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幸福大頭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